嗨咯~大家好,又见面了,大家有没有觉得咱们的钱越来越不够花,尤其是我们这些所谓的“新中产”,收入看着还行,但好像总被各种东西掏空钱包。
今天,就想跟大家聊聊这个事儿:中产的钱,到底去哪儿了?
先从我最近听到的一个吐槽说起。
一位很年轻的妈妈,刚结束了一场她称之为最有价值的甘肃亲子旅行。
去干嘛呢?带娃去看卫星发射。
听起来多酷、多有教育意义啊!朋友圈发的照片,是孩子仰望火箭升空的背影,配文是带娃看国家的航天事业,体验为梦想奔赴千里。
按她说的,一开始是打着让孩子长见识、见见真正的卫星发射是什么样,才制定的旅游计划,谁知道真实的旅游过程和她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整个旅游过程就是一场西天取经——专门去渡劫的!
从昆明飞到兰州,再转机到嘉峪关,坐好几个小时大巴到航天城。
到了地方,额济纳旗那片沙漠,四十多度,热得连仙人掌都蔫儿了。
来回折腾大半天,卫星发射,就那“嗖”的一下,一分钟。
结果孩子看完,幽幽地来了句:“妈,我想回家写作业了。”
她想象中的带娃游,是孩子感受到特别的教育价值、玩得有意义,是一场特别有教育意义的旅行。
实际中的带娃旅游是场特别的特种兵少年宫锻炼,俗称——游学。
她以为带娃去莫高窟近距离欣赏敦煌石窟艺术、去博物馆接受历史熏陶、去乐山大佛看摩崖石像,是为了能让孩子长见识,实际上,满足和安慰的是妈妈自个的内心需求,带来的却不是孩子的成长和快乐。
在妈妈们感动的制定一系列融艺术、教育、科技为一体的亲子游玩路线时,孩子已经神游物外。
在她们感动着这个假期对孩子特别有教育价值的时候,孩子已经在旁边昏昏欲睡。
在朋友圈妆点着精致的亲子游KPI宣传时,孩子早把假期的记忆抛之脑后。
有着妈妈们自我感动的需求,以及别家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得有的心态,亲子旅游商家大赚特赚,疯狂收割韭菜。
就像来了科研基地,是不是得先安排一个游走路线,路线都安排了,是不是得体验一会科研人士同款衣食住行,都体验了要不要来个人讲解分享一下,最后又是不是得带点纪念品回家?
总之,从出门到回家,亲子旅游商家拿捏住了家长们的心态。
中产妈妈的钱包被旅游、教育收刮完了,那单身中产的钱又是怎么被卷走的呢?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题主发问,为什么现在月入2万,还吃不起一个面包。
大家小时候吃过的面包是什么价的?我印象中,小时候吃的方包,就是我们说的吐司,大概也才十元上下 。
但现在,你走进面包店,等出来,快小100元就没了,看了眼收据,吐司38还算是便宜的,4个蛋挞20,这个蛋挞还是普通的葡挞,如果是带什么巧克力馅、豆乳馅的一个10元,再加一瓶酸奶18元。
这3样是普通一二线城市的面包店售价,如果换成什么品牌面包店,估计都要翻个倍。
有些面包被炒成了潮流单品,售价58一个,但凡在这个城市,你没吃过这款面包,都说明你过时了。
至于这些面包到底怎么让人心甘情愿掏钱的,去瞄瞄这些面包的名字,就知道它们是怎么包装的了。
什么欧坦得酵醒欧包、巧克力坚果夹心巴布卡,听着是不是很高级,但实际上就是夹了巧克力的面包,再加上复古风的装修、波西米亚风装修之类的,这个面包还能再贵上一些,有的还送周边背包、娃娃、挂件等等礼物。
中产年轻人们买的还真不是这个面包,而是一种“我属于这个圈层”、“我懂这种生活”的身份认同感,一种社交货币。
网上一面遍布的中产年轻人晒着自己的打卡,一面扔出了2024新中产人群洞察报告。
喊着认同消费、价值消费的新中产年轻人们,开始“消费回归务实”了。
报告说,现在的新中产有2.57亿人,他们买手机,华为、苹果是首选,看重的更多是实用和品质;看体育比赛,支持鸿星尔克、安踏这些国货的热情很高;选新能源车,像小米SU7、智己LS6这种强调智能和性价比的也很受欢迎。
这看起来确实挺务实的,对吧?
但看看另一边呢?妈妈们为了“教育意义”在亲子游上大把砸钱,年轻人为了一块能拍照打卡的“面包爱马仕”排长队,甚至像《黑神话:悟空》这样的国产游戏预售,一天就能引发160万次的互动狂欢...
这种务实和那种为焦虑、为人设、为瞬间满足感买单的冲动消费,就这么矛盾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新中产钱包的无底洞。
商家太聪明了,他们知道,卖产品本身不够吸引人了,得卖意义,卖身份,卖你值得拥有更好的感觉,卖不能错过的稀缺感。
所以啊,中产的钱去哪儿了?
一部分,流向了填满我们内心那份生怕落后的焦虑,特别是在孩子教育、自我提升这些方面;
另一部分,则支付了我们想要的那个人设,那个在社交圈里看起来不错的生活状态。
下一次,当我们在为一次意义非凡的旅行,或是一个身份象征的面包买单时,或许可以稍微停一停,问问自己:这钱,是花给了内心真正的需求,还是花给了那份被精心制造出来的感觉?
好了,关于中产的钱包,今天就先聊这么多。
大家有什么想法或者类似的经历,也欢迎分享。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