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有这样的情况,请假的时候,会和微信“文件传输助手”写好几个请假模版,来回斟酌打给领导的话术。
来来回回修改文案,脑子里头各种打架:
“这么写好像不太正式”
“写个人私事会不会以为我想偷懒啊”
“书信的格式是什么来着?”
“字数有点少,好像没法说清楚,把工作进度加上吧,说清楚我没耽误比较好”
好不容易确定了要发给领导的请假模版,又开始纠结,什么时候开口比较好?
一顿操作下来,自个内耗了个尽。
图源:小红书
明明有事请假是个很正常的事,但在中国的职场环境中,休假、调休、请假就仿佛是一件“羞耻”的事。
之前认识的一个职场妈妈分享自己的请假经验,说自己工作出岔子都没请假紧张。
她请假那次是因为自己孩子周四就开始发烧,虽然家里有长辈帮忙看着,但还是不放心。
周四晚折腾到半夜的她,第二天忍着疲惫去了公司。
整个上午的工作都很难静下心,因为惦记着孩子的状况,决定下午就请假带孩子去医院。
可想到要连休三天,她心跳却比孩子的呼吸更快:项目周报还没交、下周会议材料要补、领导最讨厌临时请假……
但想着半夜在哭的孩子,她去提交了请假申请。
领导秒批的回复本该让她松口气,但三天后回到工位,同事小声提醒:“那天你没参会,领导点名说有人‘工作态度有问题’……”
这位妈妈无奈地表达,自己仿佛请的不是病假,而是偷了公司的钱。
有人描述自己“请假羞耻”的感觉:请假堪比借钱,即使真有事,却总觉得自己在撒谎。
有人说自己从年终就决定要去跨年旅游,计划都做好了,卡在了请假这一关,要找领导不会安排工作的时间去请假、要找领导不忙的时候提申请、要找个安全的日子请假......
拖到最后,跨年旅游计划变成了一纸清单。
传统“好学生”的心态在作祟,总有一种莫名的道德感和责任感,觉得工作未完就休假是渎职,担心缺席这一天会不会发生什么重要的事,担心给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想着想着就变成“我这个假是必须要请吗?”
另一边领导对请假的态度,影响到了对请假的看法。在部分管理者看来,请假=懈怠,有员工请病假,恰好领导找她,听了人请假了,脸上没什么颜色,但嘴里问着“现在年轻人身体都这么弱?”
还有的是,自己的活根本没有人可以替,一旦请假,领导来句“你的活谁能接?”,合理的需求也变无理取闹了。
职场请假羞耻感,伤害的不仅是员工。拖着病体的员工可能会填错关键数据、焦虑的员工工作效率会直线下降。
一旦“不休假”成为了隐性KPI,制度变成了纸面文章,团队离心离德只是时间问题。
作为HR的我们,在面临这种情况时,是时候拆掉这把“羞耻锁”了:
1、让领导先行,带头休假,告诉大家休假不是洪水猛兽。
当主管在团队群晒出冲浪照,并附言“陪伴女儿中,急事电联”,远比百场“平衡工作生活”的培训更有说服力。
管理者的休假姿态,就是团队的心理安全网。
2、牢记用出勤作为衡量员工的成果产出,考核不应是“苦劳”,而应是“功劳”。
员工价值在于产出成果,而非工时长度的表演。用明确OKR替代模糊的“态度评价”,让高效完成工作的人,安心按下“休假键”。
3、简化请假流程,做好员工请假的预案,关键的岗位预备AB轮岗,彼此间的业务沟通透明化,培养人人能处理临时问题、临时顶替的能力。
公司不是永动机,员工也不是钢铁之躯,人人都有需要请假的时候,当有人请假的时候,能放心把任务交给同事。
真正的管理智慧,是让员工敢于说出:“我要请假。”
因为被尊重的人,才愿为企业拼尽全力。
你有哪些职场的困惑?
欢迎扫码加入HR职业社群
和5万HR在线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