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属原创,著作权归本人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本人,抄袭者必究。
【摘要:本文第一部分分享了薪酬的基本理论;本文第二部分回答了为什么销售、管理的浮动工资占比更高这一问题。】
一、薪酬理论先理清:
在回答“为什么销售的浮动工资占比更高”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跟各位分享一下薪酬管理的相关理论,先夯实理论基础,这样在回答问题给出答案的时候,大家理解起来会更加容易。
(一)薪酬的构成与性质
1、固定工资:稳定压舱石
固定工资是薪酬体系中的基础组成部分,通常以月薪或年薪形式呈现,其核心功能在于:
保障基本生活需求:为员工提供可预期的收入来源,覆盖日常开销与生活成本;
体现岗位价值:通过岗位评估确定薪资水平,反映岗位对企业的贡献度与市场稀缺性;
建立心理安全感:稳定的收入预期有助于员工专注于工作本身,而非短期利益波动。
然而,固定工资的局限性同样显著:
激励性不足:无论绩效表现如何,收入波动幅度有限,难以激发员工超越预期的动力;
成本刚性:企业需承担固定人力成本,在经济下行期可能成为经营负担。
2、浮动工资:绩效放大器
浮动工资与员工绩效结果强关联,包含绩效工资、提成、奖金等多种形式,其特点在于:
风险与收益并存:高绩效对应高回报,低绩效则可能损失部分收入;
动态调节机制:可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市场环境变化灵活调整分配规则;
强化目标导向:通过设定明确的绩效指标,引导员工行为与企业目标对齐。
3、薪酬结构的平衡逻辑
固定与浮动工资的比例设计直接影响员工行为模式:
高固定+低浮动:适用于职能支持类岗位,强调稳定性与流程执行;
低固定+高浮动:适用于销售、研发等结果导向型岗位,激发创造力与冒险精神;
动态比例:企业可通过调整比例传递战略信号,如扩张期提高浮动部分以驱动业绩增长。
(二) 薪酬结构设计的原则
1、内部公平性:岗位价值量化
通过岗位评估工具(如海氏评估法、美世职位评估体系),将岗位价值转化为薪酬带宽,确保相同层级的岗位薪酬处于合理区间。例如,初级工程师与高级工程师的薪酬差距应体现技能、责任与影响力的差异。
2、外部竞争性:人才市场对标
定期开展行业薪酬调研,确保关键岗位薪酬水平不低于市场50分位甚至75分位,以吸引外部人才并保留内部核心员工。例如,互联网企业技术岗位的薪酬往往高于传统行业,以应对激烈的人才争夺战。
3、激励性:战略目标驱动器
薪酬设计需与企业战略目标深度绑定,通过差异化激励手段推动目标落地:
业绩增长:销售提成比例与销售额挂钩,直接驱动收入增长;
成本控制:利润分享计划将员工收益与企业盈利绑定,鼓励降本增效;
创新突破:项目奖金池与研发成果商业化收益关联,激发技术突破。
4、可操作性:制度落地关键
薪酬方案需兼顾理论合理性与执行可行性:
规则透明化:绩效指标需可量化、可追溯(如销售额、客户满意度),避免主观评价争议;
系统支持:通过HR信息系统自动化计算浮动工资,减少人工操作误差;
成本可控:设定浮动工资总额上限(如提成比例封顶),防止业绩波动导致人力成本失控。
(三) 薪酬结构设计的关键原理
1、岗位性质差异:因岗施策
脑力劳动:如战略规划、产品设计等岗位,需设置长期激励(如股权激励),认可其决策对企业长期价值的影响;
体力劳动:如生产线工人,可通过计件工资制实现“多劳多得”;
创造性工作:如内容创作、技术研发,可采用“底薪+项目奖金”模式,平衡基础保障与成果激励。
2、风险共担机制:利益绑定
股权激励:高管与核心骨干持有公司股份,使其从“打工者”转变为“所有者”,关注企业长期价值;
利润分享:将部分利润注入奖金池,按贡献度分配,强化团队协同与成本意识。
3、行为经济学视角:人性洞察
损失厌恶:浮动工资中的“扣减机制”(如未达标奖金缩水)比“奖励机制”更能触发行动;
目标梯度效应:将大目标拆解为阶段性里程碑,并配套阶段性奖励,可提升目标达成率。
Tips1:薪酬设计需平衡内部公平、外部竞争、战略激励与落地可行性,通过科学分配机制将员工行为与企业目标深度绑定,最终实现组织与个体的共赢。
二、薪酬密码可破译:
(一)高层岗位:
1、决策风险与收益对等
高层管理者掌握企业战略方向、资源配置等核心决策权,其决策失误可能直接导致企业亏损甚至倒闭。例如,CEO的一项错误并购决策可能让公司损失数亿资产。高浮动工资(如股权激励、年度奖金池)将高管收益与企业存亡深度绑定:
股权激励:高管持股比例通常与其决策影响力匹配,企业市值波动直接反映在其个人财富上;
延期支付机制:部分奖金分3-5年发放,若企业后续业绩未达预期,已发放奖金可能被追回。
2、长期主义导向
高层薪酬设计注重“延迟满足”:
业绩对赌协议:部分高管需自筹资金购买公司股票,若未完成业绩目标,本金与收益均归企业所有;
退休金计划:将部分浮动收益转入长期账户,强制高管关注企业可持续发展。
3、市场溢价与淘汰机制
高管薪酬市场化程度极高,头部企业CEO薪资可达行业平均水平的3-5倍。这种“金手铐”效应通过相关条款和协议考量:
降职即归零条款:高管降职后未兑现的股权可能失效;
竞业禁止协议:限制高管离职后加入竞争对手,保护企业核心资源。
(二)一线岗位:
1、结果导向的强关联
销售岗位的业绩可精确量化(如销售额、客户数),提成制度实现“即时回报”:
阶梯式提成:超额完成目标的部分提成比例更高,激发“冲刺效应”;
新客户开发奖:单独奖励开拓新市场的行为,避免“吃老本”。
2、市场波动适应性
浮动工资帮助企业与员工共担风险:
淡季保底+旺季分成:如旅游业在淡季发放基础工资,旺季提成比例翻倍;
行业对冲机制:大宗商品贸易企业将员工提成与价格波动挂钩,避免企业单方面承担风险。
3、客户导向文化塑造
高提成驱动员工自发挖掘客户需求:
客户终身价值挂钩:销售人员可获得老客户复购、转介绍的持续提成;
服务红黄线制度:为追求短期收益而损害客户利益的行为(如虚假承诺)将被重罚。
(三)职能岗位:稳定压倒一切的“后台逻辑”
1、支持性角色定位
人力、财务等职能工作价值难以直接量化:
流程合规性:法务审核合同错误可能导致企业损失,但难以用金钱衡量;
长期制度建设:人力资源体系优化效果可能3年后才显现,无法与短期绩效挂钩。
2、流程稳定性需求
固定工资保障后台部门专注长期目标:
避免“救火队员”陷阱:若财务人员为追求奖金而简化审核流程,可能埋下合规风险;
知识沉淀机制:鼓励职能岗位编写操作手册、培训材料,但此类工作不计入绩效考核。
3、风险控制考量
职能岗位浮动工资可能引发道德风险:
招聘质量妥协:HR为完成招聘量指标而降低用人标准;
财务数据操纵:为达成利润目标而延迟确认成本。
Tips2:岗位层级与客户距离决定薪酬结构,本质是“风险-收益”匹配:高层担风险换长期收益,一线凭业绩拿即时回报,职能用稳定保后台安全,这样解释了高管、销售浮动工资占比更高的原因,希望题主能够满意。
100
17
1
分享
近24小时数据量增长最快的文章可上榜
1楼 周HRD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