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衔≠能力
我们很习惯将头衔等同于价值,将岗位职责视作能力边界。但其实在人力资源队伍中,岗位与能力,有时候往往不是对等的。有些人在人力资源经理岗位,但做的依然是事务性HR工作;有些人虽然不在管理岗位,依然在组织中建立自己的专业影响力。
所以,走出自己的认知惯性陷阱,剥离岗位光环,回归能力本身。与其抱怨自己无法升值加薪,不如借此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不要高估自己
事务型工作的惯性,常常掩盖了思维的惰性。莫高估“专业掌握的不差”,但为什么对自己的定位还是事务型HR?是否在工作中只是执行,缺少主动思考、深入洞察。
扪心自问:当业务部门缺人,你是否从这些需求中,看到其背后可能是团队管理问题、激励机制失效、人才模型不匹配等;当高管审视人力成本,你是否在工资总额核算之外,清晰阐述投入产出情况以及优化建议等。
也无需妄自菲薄
事务型工作本身也是一种经验,经验也可以加以转化升级。或许你只是陷入自己的“事务性HR”自我矮化陷阱,从过往重复性操作中抽身,在熟悉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存在问题,提炼出实战性的解决方案,正是你区别于空降派和理论派的独特优势。
二、行胜于言
专业岗转身管理岗,主动抓住一切机会有意识地锤炼关键能力,并以行动证明价值。
主动再主动,与内部客户需求端近一些
不要满足于被动接收招聘需求或培训指令等,而是争取参与业务会议等离客户更近的场合。主动蹭业务部门的会,了解他们今年KPI是啥,最大的难处在哪,客户为啥不买单。搞清楚公司靠什么赚钱,钱都花哪儿了。把HR那套词儿翻译成老板和业务老大听得懂、关心的话,目标是从“支持者”切换为“共建者”。
倒逼自己培养系统性思维、复杂性解决问题能力
HR执行角色做久了,很容易陷入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如果要升职到管理岗,那必须突破模块思维,以整合性视角,证明自己能够有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主动去争取参与一些跨部门项目,比如人才盘点、绩效项目、数字化项目等等,从 从方案设计、拉通资源、落地执行到效果复盘,全程参与,才是证明你能当管理者的实战演练场!
在此过程中,别只会埋头苦干,汇报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场合,定期给业务老大和你的领导发份“价值简报”,用数字说话,把HR工作跟业务结果直接挂钩,同时在此过程中,项目管理能力、跨部门影响力、资源整合能力、数据驱动决策能力将得到实战淬炼。
不在管理岗,也可抓住塑造个人影响力的机会
管理者的核心职能是引领与驱动。即使暂无下属,亦可从影响平级、辅导新人、推动跨部门协作开始展现领导潜质。在会议中提出有洞见的建议并推动共识形成;主动分享专业知识,成为同事信赖的咨询对象;勇于承担推行新政策的角色,有效沟通、化解阻力,有策略地“营销”你的价值。
三、自洽即可
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并非只有人力资源管理这一座独木桥。在这个时代,没人能够保证自己永远做同一类型的工作,哪怕HR这条路,就止步于HRM这个阶段,就在专业条线继续深耕,或者直接弯道超车又何尝不可……
拥抱多元可能性,找到与自身相契合的职业,打造自己持续性的个人优势,方为长久之道。
77
5
1
分享
1楼 Paul41219
工作中要有创新、有突破,也需要多一些表现,展示你的才华,在员工中有口碑,让上级充分信任,愿意交给你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