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一次写自由分享,翻了一下我个人的主页,学龄竟然是2222天,入驻三茅已经6年多了。在这6年里,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问答区度过的,后来机缘巧合成为了所谓的牛人大咖,可以参与每天的打卡主题撰写,至今一共分享了36篇打卡总结文章,所以顶多只能算是个玩票的“大咖”。
??今天的这个主题其实已经酝酿了好久,但是一直都没有勇气下笔,毕竟这不是一个讨喜的话题。的确,说点啥不好,非要教别人如何学习,好像自己学的多好似的,谁给的自信呢!说实话,没有自信,但是每天在问答区见到很多求上进的同学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就很替他们着急,有的时候回复问题的时候也会捎带说上几句,但都是只言片语,估计也没几个人会在意。所以想到这些,还是决定写一篇相对完整的文章,说一说自己对于学习的一些理解,对与不对的,大家就全当对的听吧。
??在正式开始前先做个声明,本文涉及的案例均来自三茅网,评论皆为作者个人观点,不针对任何人,不针对任何事件,请大家不要强行联想和对号入座,如文章内容让你产生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感,我也不负责任。
??好了,下面正式进入主题,关于问答区的情况,目前每星期的提问数量大概在150个问题左右。我的回复率基本上在90%以上。问答区给我的最直观感受就是好问题真的太少太少,可以说是“一问难求”。有的时候一天都见不到一个正经问题,等回复完,整个人都不好了。所以对于那些渴望成长的同学来说,首先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就是要学会提问。
??讲到这,可能有人不信,你可能会说“不会回答问题的我见过,还有不会问问题的吗?”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我分门别类的给大家分析一下。
??分析:同样的,遇到这样的问题,我还是要问:你是谁?要追究谁的责任?
??分析:你想与谁沟通,老板,部门经理,还是员工?
??分析:在这个问题里,最核心的不是应该先说一说员工与公司因为什么发生了纠纷吗?
??分析:分析的目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当面对工作中的困惑时,你是否认真的思考过?你思考的逻辑是否足够合理、缜密?自己是否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寻找解决方案了呢?如果这些你都没有做过,想都不想就去提问,又怎么能够进步?如果这些你都已经做了,但是仍然找不到想要的答案,那么至少会得到一个好问题。
??分析:看到这个问题,我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公司,也不知道这个公司今年的战略管理要求是啥,也不知道谁牵头编写部门职责,所以不知道怎么回答。
??分析:主体是谁?是说面试官在面试的时候如何说服应聘者转岗,还是应聘者在面试的时候说服面试官给自己转岗?
??分析:你没有看错,问题写到这里就结束了。
??分析:这看上去是一个问题,但是谁能告诉我这问的到底是啥?
??分析:这个问题要解答我可以写本书,也可以开个专题讲上10期课,就是无法在一个帖子里寥寥数语回复。即便我可以写个长篇,我也不会写,因为这是公司给你的工作,凭什么让别人给你做?
??分析:一个工作了10多年的老员工,突然间就疯了?我信你个鬼!
??分析:……
??看到这里,大家是否对应该如何提问有了一点点感觉了呢?其实说这么多,并不是因为我矫情,觉得别人问问题说的不全面或者问题比较冷门就不爽,其实问题问成啥样对我都没影响,好问题我就多说两句,不好的问题少说两句或者不回复。但是对于提问人则不一样。当你在工作中遇到问题,需要向其他人咨询的时候,首先你要明白你在处理是一件什么工作,工作中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你要咨询解决什么问题。了解了这些以后,你还需要通过组织语言和文字,把情况完整的表达出来,让被咨询人了解到和你一样多的有用信息,这样被咨询人给你的回复才是可信的。而分析问题,描述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这远比得到一个答案重要的多。
??首先说关于扫盲的问题。其实做人事工作,需要掌握的知识非常多,涉猎的范围非常广,任何一个人资从业者,在自己有限工作经历中所能接触到的实际案例都是非常少的,而问答区则每天都有很多实实在在发生着的案例,回答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模拟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是经常有同学说面试的时候担心面试官问到一些自己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吗?究其原因不还是自己经历的事太少吗?那么既然如此,何不到问答区演习演习呢,坚持混上一年,再面试的时候啥样的奇葩问题还能难倒你?
??其次,关于修正自身的错误。在我们的工作中,不会做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觉得自己会做,但是方法其实是错的自己却不知道。在现实中,这种错误可能没有人能够提醒你,你有可能会一直错下去,直到某个时点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我们都想成长,但是没人愿意在惨痛的教训中成长,因为这个成本我们都承担不起。所以通过在问答区回复问题,同时浏览其他同学的答案与自己答案进行比较可以快速的修正自己之前的错误认知。
??第三,说一下在问答区回答问题是如何锻炼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在前面的篇幅里我们讲过,问答区总是存在着数量众多的“坏”问题。这些“坏”问题直接造就了一批“杠精”。到底有多“杠”呢?不夸张的说,句句话都能噎死你。其实我就是这么一只杠精。之所以抬杠,并不是心怀恶意,而是学习成长的一种手段。一个问题会被杠,是因为问题本身有漏洞,而漏洞表示提问者考虑的不全面或者逻辑上有问题,而抬杠的过程是答题者的逻辑分析过程和补救过程。
??大家看这个出纳是不是也有“杠精”的潜质。其实这个问题虽然只有一句话,但是有三处误导人的陷阱,第一个是“行政部的”让人理所当然的认为肯定是办公借款呗,采买一些办公用品什么的。第二个地方是说作为出纳要如何“处理”,这里没有提到如何记账,但是给人的感觉就是说记账的事。第三个地方是要求按步骤说明。这里的误导也很强烈,很多面试的人陷入这个误区,详细的说着如何写借条,如何清点现金,如何当面确认,如何登记账簿等等。但是在这个事件中借款的合理性和借款是否得到了相关领导的授权不才是最重要的吗?
??另外再说一下回答问题的语气和态度问题。其实在我看来,问答区就像一个模拟器。里面的所有人都是角色扮演。在回答问题的一众人中,有的扮演咨询师的角色,用词标准,喜欢引用,口气很官方。还有一些人习惯扮演知心姐姐,回复话语有亲和力,充满鼓励和正能量。而更多的人则习惯扮演领导的角色,毕竟很多提问者问的都是具体实务问题,这与工作中请示领导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而回复者也多习惯于处于更高层位思考并给出意见。既然是扮演领导,那就啥样风格都有,有的循循善诱,有的简单粗暴。而我的风格简单总结就是尖酸、刻薄。“话”风比较写实,没啥委婉的地方,我觉得这种风格有两个好处,第一个是效率高,反正都是内部交流,有话直说,不用拐弯抹角。第二可以提升提问者的抗打击能力,毕竟在实际工作中啥样领导都有可能遇到。你思维混乱,带着一个糟糕的问题来,在问答区被怼了,总好过现实中被领导怼,不是吗?
??逻辑性体现在哪呢,其实就体现在我们还原一个案例的过程中,无论是提问者的表述,还是回复者的抬杠,其实都是在把一个案例相关的信息补全。有的时候我们不知道一件事应该如何处理,并不是真的因为不知道怎么办。而是相关的信息没有找全。
??举个例子,曾经见过一个问题:公司有一名女员工劳动合同即将到期,由于该员工平时表现不太好,公司不想续签合同,请问是否存在风险?
??那么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信息严重不全的问题,所以可以用几个反问来回复:1、员工是否在三期?2、员工签了几次合同了?3、员工工作多久,年纪多大?4、公司是否愿意支付补偿金?
??四个反问对于提问者来说很容易就能核实,一旦核实了这些信息,问题就自然有了答案。当然有的同学可能会说,那不一定,如果这个提问者要是知道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就不来问了,既然来问就是根本不知道那些信息有用。
??所以,是否能够完美的还原当时的情景,需要的是全面的信息,而全面的信息来自于严密的逻辑性。
??同样,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先看看这个事件的信息全面吗?依照这些信息给出的方案还有没有漏洞?还有自己没有想到的地方吗?如果在现实中如果这样做,就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问问自己,做好准备了吗?
??好了,今天仅从如何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角度分享了一些个人对于HR该如何自我学习的想法,真心希望大家都能够成为心思缜密,思路清晰,表达流畅,业务精湛的人资专家,也欢迎大家多来三茅问答区和我交流,大家一起努力吧。最后,关于本文的观点,你认同么?欢迎评论,一起交流!
274
115
58
分享
50楼 挚友靖王21058
我 问:哪些书籍推荐给 从事人事工作的非人力资源专业小白 进行 阅读学习?
上林 答:
小白看啥都行,书的水平再低也有值得你学的东西,只有老鸟才会考虑应该选什么书看。
这样的回答我真的是懵了,是太低端不屑回答?还是冷嘲热讽来抬杠?我当然知道该多看书,但是我请教大家就是想通过大家的经验,让自己了解到什么书更推荐更有意义,是需要具体的回答。但是上林老师的回答是什么都行?啥都看?反正你是小白你就随便看(黑人问号脸)。评论区经常看到上林老师类似的回答,大部分都是擦边球,根本没正面回答那些虚心请教的人的问题,一点价值都没有。以下是他人的回答:这样的回答才是真正能帮助到别人好吗?
关于招聘推荐以下书籍
1、《劳动合同法》这个一定要学习,最好能背出来!!!
2、《面试读心术》个人比较推崇的招聘书籍;
3、《MBTI》《DISC》《九型人格》这三本是性格测评类工具,建议至少掌握一种;我自己学了MBTI;
其他建议购买《人力资源三级》的相关课本并自学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49楼 东张西望的蓝莓
上林老师的观点让我很有感触,在工作中也经常提醒自己做到逻辑清晰,把事情做好是第二步,首先把话说清楚,老板比较欣赏美国文化,喜欢直击重点,反感绕来绕去,开会时总要求大家把概念搞明白,逻辑搞清楚,不懂不要紧,可以学习,但是不要信口胡诌。其实这就是严谨的做事态度,有的放矢地提问,有理有据的回答,学习。
48楼 东张西望的蓝莓
上林老师的观点让我很有感触,在工作中也经常提醒自己做到逻辑清晰,把事情做好是第二步,首先把话说清楚,老板比较欣赏美国文化,喜欢直击重点,反感绕来绕去,开会时总要求大家把概念搞明白,逻辑搞清楚,不懂不要紧,可以学习,但是不要信口胡诌。其实这就是严谨的做事态度,有的放矢地提问,有理有据的回答,学习。
58楼 甜甜shealynn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