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因为AI的崛起,面临着各式各样的转型,这本身,就充满了很多不确定,再加上近几年的大环境,先前攒下来的家底,也架不住入不敷出带来的冲击,站在“旧”的视角来看,只能不断的缩减支出,指望着可以撑到大环境能够好一点。 之所以,很多老员工习惯了公司“迟发”,不是一样的心态吗?我不认为,老板会喜欢“无动于衷”的员工,只是,老板不喜欢内部抗争而已,毕竟,在这么艰难的时候,谁都耗不起。 之所以危机,是因为出现了新东西,所谓的危险,不过是新旧不两立,当然,如果新旧能够很好的统一,说不一定,在旧的基础上,也能长出新机会。 大家一定很好奇,我到底想说什么。拿我自己举例:我一年的收入15万(对于公司来说是成本),我梳理了一下自己的职能和价值,结合当下AI赋能,在完成同样的职能的情况下,我的年收入愿意降至6万,只是,有一个前提,就是我可以服务别的企业,就这样,“个人工作室”诞生了,我坚信,被赋能(发现了优势)的个体会越来越多,未来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的选项中,除了专业第三方机构,更多的是+AI的个体。 于公司而言,原本的成本中心,变成了利润中心;于我个人而言,鸡蛋放在了很多的篮子里,再也不怕“迟发工资”的事情,反正迟几个月还是能发出来的,毕竟,收入的管道多了以后,东方不亮西方亮嘛。 回到题主的问题,恶意拖欠跟“没钱推迟发”是两回事,所谓的“搞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信息差带来的误会,对内而言,做好预算管理的同时,要跟员工同步公司财务状况,必要的时候,需要有一些激励措施,毕竟让员工风雨同舟的话,也应该让员工参与分享风雨后的彩虹。 对外的话,结合市场变化,敢于创新,通过AI赋能,想办法让自己不再是组织的负担(成本),用自己的优势,帮助组织解决问题,哪怕是一点点也行。
赞同
收藏
评论
分享
近24小时数据量增长最快的文章可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