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我听得耳朵都起茧了,尤其在那些崇尚"敏捷"、"快速迭代"的团队里,简直成了圣经一般的存在。
老实说,每次听到这句话,我心里都有点不是滋味。
因为我就是那种喜欢反复验证、不断打磨、有时甚至宁愿推倒重来的人。在现在这个"先上线再说"的环境里,像我这样的人常常被贴上"拖延"、"过度完美主义"的标签。
你的困惑我太理解了——这真不是对错问题,就是思维方式和工作节奏不一样。但确实会让人在团队中感觉自己像个另类,甚至忍不住怀疑:是不是该改变自己?
所谓拖延和完美主义,很多时候不过是贴在不同节奏偏好上的标签罢了。
快速迭代派和精雕细琢派,骨子里就是两种不同的工作思维。
快速迭代派信奉"做得快比做得好重要"。他们的口头禅是"差不多就行",先把东西做出来再说。在他们看来,"无数个60分比一个100分有价值"。
这种思维在互联网圈特别吃香。
有个创业CEO跟我喝咖啡时直接说:"我宁可上线个有问题的产品,也不要干等一个完美方案。市场反馈才是最好的老师嘛。"
而我们这些精雕细琢派则相信"把事情做对比做快更重要"。我们习惯思考各种边界情况,不断优化细节,希望一次性交付高质量成果。
我有个朋友是做金融系统的,他的话挺实在:"涉及钱的系统,宁可多测三天,也不能错一分钱。"在他那个领域,谨慎就是美德,不是缺点。
两种思维就像工具箱里的螺丝刀和锤子,没有哪个天生更好,只有哪个更适合当下的活儿。
虽然快速迭代现在挺流行,但有些场景下,精雕细琢确实更有价值:
高风险领域就是典型。医疗设备、金融系统、安全设施这些地方,出一次错代价太高,宁可慢点,也要确保万无一失。
有个医疗器械公司的老工程师跟我说过:"我们的设备可能关乎生死,多测一天可能就少一个隐患。"这种情况下,追求精确显然是正确的。
基础架构设计也是如此。那些需要长期使用、改起来特别麻烦的基础设施或架构,值得前期多花时间设计。
一个资深架构师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一开始多花三个月做好基础设计,可能会为后面节省三年的修修补补。"
还有就是用户体验特别重要的产品。有些产品给用户第一印象不好,可能就再也没有第二次机会了。
看看奢侈品行业就知道了。爱马仕的工匠们会花几百小时手工打造一个包,而不是先做个半成品出来卖。
追求精确不是什么毛病,而是对风险和价值的理性判断。
既然两种思维方式都有价值,关键是怎么在团队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
多跟团队聊聊你的工作方式。别觉得大家天生就该理解你的顾虑和考量。有时候我们被误解为"拖延",其实只是没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说出来。
我曾经有个同事,每次被问进度就只说"还在思考中",自然被当成效率低下。后来他开始每周分享自己的验证过程和发现的潜在问题,大家反而开始欣赏他的细致和专业了。
找到团队中适合你特点的角色也很重要。一个健康的团队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不是吗?
快速迭代适合探索未知、测试假设;精雕细琢适合确保质量、防范风险。如果团队愿意,你完全可以承担"质量把关"或"风险预警"的角色。
我知道有家互联网公司专门设立了"质量守护者"这个岗位,就是由那些特别注重细节的人担任,和快速开发的团队形成互补。挺聪明的做法。
最后,学着在不同场景中灵活调整自己的节奏。就算你偏好精雕细琢,也得承认并非所有事情都需要一样的精确度。
懂得区分哪些事"必须做对",哪些事"差不多就行",这才是真本事。
与其彻底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不如把这种求精的特质变成你的职业优势。
找找项目中能发挥你优势的关键环节。说实话,项目里确实有些部分需要反复推敲——比如核心算法设计、安全架构、用户体验的关键路径等。你可以主动承担这些环节的工作。
我认识一位产品经理,在快节奏的团队中,他就专注于用户体验的核心流程设计。他的细致入微为产品赢得了口碑,团队也认可了他"慢工出细活"的价值。
创造适合你的工作方式也是个好办法。比如,你可以在团队的快速迭代中,给自己争取个"质量检查日",专门解决那些在快速开发中被忽略的细节问题。
我有个设计师朋友每周五搞个"细节日",就是专门优化之前快速完成的设计。这样既不耽误团队节奏,又能满足自己对品质的追求。这招挺妙的。
把你的思考过程晒出来也很有用。有时候别人眼中的"拖延",其实是因为他们看不到你在忙啥。试着把你的验证步骤、考虑的边界条件等展示给大家看。
真正的专业不是盲目追求速度或完美,而是懂得什么时候该快,什么时候该慢。
想在保持自己风格的同时,又能跟团队节奏同步?试试这几招:
分阶段交付。把一个完整的工作拆成不同质量标准的阶段。比如,先交个"能用"的版本,然后是"好用"的版本,最后是"精品"版本。
有个软件工程师朋友的做法很实用:"我会先实现核心功能满足基本需求,然后在允许的时间内不断优化。这样既不会卡住团队,又能逐步提升质量。"这思路不错吧?
设定质量底线。别追求完美,定义啥是"够好"就行。这需要你分清楚啥是"必要"的,啥是"锦上添花"的改进。
我有个做法务的朋友,她给每个合同设三个检查层级:必查项(绝对不能出错)、常规项(应该检查)和优化项(有时间再看)。这样她既保证了质量底线,又不会陷入无休止的完善中。
把你的顾虑具体化。当你觉得某个方案需要再考虑考虑时,把潜在风险和解决方案列出来,别只说"我觉得还不够好"。
有个产品经理告诉我,他每次提出延期建议时,会同时给出三点:具体担忧、解决方案和时间估计。这样团队更容易理解并接受他的建议。
找个思维互补的伙伴。与其自己扛所有决策压力,不如找个思维方式跟你互补的人一起工作。
没必要为了融入而彻底改变自己,关键是找到既尊重自己特点又能创造价值的方式。
团队需要的是多元思维的碰撞,不是思维的一致。你的谨慎和追求精确,在合适的场景下,绝对是团队不可替代的财富。
58
7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