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选择合适平台是HR职业发展的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无论在体系化的大公司还是不规范的小公司,都应以自我成长为中心,始终清晰识别核心能力的成长路径、高效吸纳滋养、持续向外连接。
“听说去管理混乱、关系复杂的小公司更能获得项目实践机会,更能磨练人成长”?这话让我想起十几年前刚入行时,也曾深深困恼于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成为一名通才还是一名专才这类的抉择中。但现在,回顾之前的履历已经坚定拟一个信念:真正定义你职业高度的,从来不是平台的光环或泥泞,而是你从每个平台带走的真本事。
大小公司平台的AB面
第一份工作在知名集团企业,入职那天,HR递来一本三指厚的手册:“这是我们制度汇编手册”……至此开启第一份HR工作。 在这里,逐步像流水线上的精密零件:员工档案管理有EHR、入转调离有OA、招聘有简历系统、调薪严格按宽带薪酬表执行。参加培训时,听着经理们讨论人才布局,仿佛在观摩一场运筹帷幄棋局。但当你能够逐步独立处理一些事情,当兴冲冲提出优化方案时,经理苦笑:“等流程审批完,大概明年能试点”?
后来也跳槽过一家百人家族企业。报到第一天,老板指着财务室说:“那是我小姨子,吵架时躲着点。”这里没有员工手册,即便挂职人力资源经理,工位也堆着各类工作:上午调解考勤纠纷,下午设计绩效方案,晚上还要帮某领导儿子改简历……这段经历也是我所有职业履历中最短的。
这种强烈对比,恰是多数HR的成长岔路口。
体系化大企业:能系统学习薪酬架构设计、人才测评技术这些看似所谓比较高大上的专业技能,接触行业最前沿工具,通过内部经验与流程加持、导师机制等减少低级错误,一定程度建构建专业认知壁垒和格局视野;但长期在固定岗位,对流程依赖强,独立判断、创新空间受限,晋升路径更长、竞争更激烈,容易变成只会操作精密仪器的技术员。比如:有位薪酬的同事朋友坦言,因为平时都是直接用公司系统计薪,突然看不懂手工计算的个税了。
不规范小企业:被迫成为多面手,没有岗位说明书,没有流程指引,实践自由度大,可以近距离感知领导层之间的职场生态,也能通过多角色快速培养抗压和应变能力。管理复杂度程度低不利于搭建专业系统性思维,视野受限。个人始终认为这类环境固然能快速提升应急能力,但若在职业生涯早期在缺乏方法论指导的环境中形成的错误认知,后期矫正成本还是很高的。如果能有一定体系化积累的情况下再跳槽这类公司,反而可能弯道超车。
始终坚持自我成长为中心
无论在何种平台,个人能力的提升才是职业发展的根本。在不规范的小公司,HR可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快速提升综合能力;在大公司,HR则可以通过系统学习和规范操作,夯实专业基础。毕竟面试的时候,平台只是简历的表层,是否录用更重要是透过岗位看到你的经验沉淀和能力水平。
企业要人才盘点,回归个体更应该定期进行“能力体检”,无论平台大小,平台提供“位置”,能力决定“高度”,不断打磨自己的能力画布才是核心。比如,我自己常用的检核维度有:
硬功夫: 组织诊断与设计、工作分析、薪酬设计、人才测评等专业技术掌握度,核心在于要把将经历过的项目经验结构化表达,并且逐步转化为可量化的专业能力标签,并且坚持知识体系的持续整合、对HR专业信息关注于认知判断。
软实力: 个人影响力、沟通协调能力、系统性思维、洞察力等非技术通用能力
成长性: 开放心态、精力管理、高效学习等个人成长性特质持续强化。
同时,还要有意识关注除了个人能力之外的两大因素,也不可固步自封。
一是有意识建立自己的支持网络,不管是人脉、平台、社群等资源;二是外部价值评价,通过专业平台(比如三茅)、自媒体IP、同行面试、行业认证等方式不断验证自己的价值,时刻追问自己,我的价值是否离开了这家公司依然清晰有效?
写在最后
最近整理旧物,翻出第一家公司一个HR项目培训手册,扉页上印着“我们培养最专业的人力资源专家”,但回想,培训得来的知识没有应用和转化依然一场空,可是一些职场智慧却是可以受用终身的。比如真正让我受用至今的是有一次上级经理说的那句话:“你现在梳理的每个流程,未来都可能公司内部经验资产甚至成为其他企业的标杆——前提是,你要知其所以然”。
总之,公司平台固然重要,而你打造的个人能力,才是行走江湖的核心竞争力,是任谁也夺不走的铁饭碗。希望在下一次面试的时候,最有力的谈判筹码不是“我在某公司做到什么职位”,而是“我能为你解决什么问题”。
1楼 毅行
打卡学习